關於(那些令我又愛又恨的)二手書店。
有一次我在台中某二手書店找到一本絕版已久的簡體書,由於研究領域在台灣不算熱門,所以我用低廉的價錢購得這本在中國舊書拍賣網站上哄抬到無法無天的書。
這是我對二手書店特別偏愛的原因之一,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巧遇曾經尋尋覓覓的書;或是偶然買到作者的簽名本(如圖,上週在公館的二手書店購得了席慕蓉的簽名詩集)。在學生時期,一些不想花太多錢購入、使用一學期就會淘汰的教科書;或是預感即將流入二手書市的各類小說,都是我穿梭於舊書店的找尋對象。
舊書店總是能保存許多意想不到的書,對於讀者或藏書家來說,舊書店能是寶庫,那些被遺忘的二手書籍等待著被發現。
另一方面,我卻也不喜歡二手書店。尤其是那些以定價七折、八折販售著「二手新書」的店家,為何說是「二手」的「新書」呢?如果觀察那些裝潢華麗、擺設整潔的二手書店,不難發現近幾個月出版的書以二手的姿態陳列架上,這些「二手書」書況跟新書沒有兩樣(這裡的新書是指近期出版的書),價錢自然也差不了多少。
我總是疑惑這些書的來源,猜測這些書可能不是來自出版社或經銷商,而是出版社或作者的公關書,被二手店家低價收購之後再以近乎新書的售價上架販售。若真是如此,無論是出版社或是作者皆無法從中獲利,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帶動出版業的發展了。
終究書籍進入讀者手中,後續的轉售、餽贈、甚至是拍賣其實都與出版社及作者無關,畢竟銀貨已經兩訖,某些書會被炒作成多少價錢,都不是出版社或作者可以干涉的。身為出版人,只能希望大家在購書時,面臨「二手新書」及「新書」的選擇題時,能毫不猶豫地購買新書。(這裡的新書是指第一手的書,而不是新出版的書)
#編笑編哭